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助力铜川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1-05-31 00:00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气象强省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陕政办发〔2020〕30号)有关要求,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快铜川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助力铜川经济社会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推进气象强市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围绕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以气象事业科技改革创新为引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主线,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切实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铜川经济社会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全面实施智能观测,全市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92%以上,暴雨过程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强对流等突发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时间提前40分钟以上,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5%以上。到2035年,全面建成适应铜川经济社会发展和气象事业发展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集约高效、保障有力、具有铜川特色的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提高气象监测预报智慧化水平。按照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总要求,科学规划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发展智能观测业务,强化新装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气象数据现代化采集工程建设,完善由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地面站等组成的立体综合监测网,提高观测站点密度和观测要素数量,逐步实现全时全域全要素气象综合监测。建立农业、生态、交通、旅游、能源等专业气象监测网。统筹行业数据资源,推动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农业农村、林业、气象等监测数据共享。发展精细化智慧气象预报业务,实施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工程,推动气象预报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开展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本地化应用,构建实况到月、季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体系,基本形成预报预警和服务评估应用的网格实况数据平台,提高预报预测精准度,延长预报预测期。(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林业局、市委军民融合办、市气象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负责)

(二)加强气象数据智慧化建设。推进铜川市自然灾害信息发布中心项目建设,制定自然灾害权威发布流程。升级改造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设施,优化信息发布和再传播机制,拓展预警信息传播途径,实现预警信息快速精准发布。加大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升级改造气象主干通信网络,提升信息传输能力。依托西安气象大数据应用中心,发展多维度气象数据表现技术,推进气象大数据跨部门融合应用。(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负责)

(三)完善新型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融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充分发挥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职能,针对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灭火、供电供热保障、抢险救灾等,加强统筹协调和应急联动,切实提高灾害防御质量和效益。履行乡镇(街道)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职能,健全村级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智慧型防灾减灾业务平台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社会媒体资源快速精准传播体系。积极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评估,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高质量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气象科技馆。将防雷安全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负责)

(四)提高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水平。围绕我市“北部绿色生态示范区、中部产业融合发展区、南部科技创新引领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实施现代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保障工程,将气象观测纳入各类农业园区建设体系,优化农业气象站网布局与观测项目,构建气象服务大数据云平台,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开展气候宜居(康养)地创建、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等工作,打造“气候宜居地”“气候好产品”等系列国家气候地理标志品牌。加强农业灾害保险气象服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涉农企业等重点服务对象信息库,重点服务对象的“直通式”服务覆盖率达95%以上。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3+X”特色产业气象服务技术示范基地,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气象服务提升行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市果业发展中心,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负责)

(五)加强重大活动及公益性气象服务保障能力。高水准做好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及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建立重大活动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试验流程和标准规范,提升重大活动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将气象服务纳入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实现城乡公众气象服务均等化。推进智慧城市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城市暴雨、内涝、雷电等基础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城市建设气象服务。卫生健康、生态环境、气象等部门联合探索建立基于气象敏感性疾病的风险预测预警健康气象服务平台。(市住建局、市卫健委、市体育局、市气象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负责)

(六)推进专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立足行业需求,面向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农业生产、森林防灭火等领域,开展气象风险评估和预报预警服务。培育壮大国有气象服务企业,拓展金融保险、电力、能源、物流等领域的气象服务。加强旅游专业气象服务,提高旅游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旅游天气预报、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区和重点旅游气象监测点建设。开展重点产业、重大规划及航天城、工业园区和国家卫星互联网等重点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评估论证。(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林业局、市能源局、市金融办、市委军民融合办、市气象局、市邮政管理局、铜川供电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负责)

(七)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实施黄河流域(渭北片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工程,构建空地立体生态监测站网,强化风云气象卫星和高分辨率卫星应用,大力开展陆地植被、水体、湿地等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加强生态风险气象预警、生态经济气象支撑、生态治理气象服务。建立环境气象预报预警平台,健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合会商机制。加强气候资源评价,开展“气候宜居地”“避暑旅游样本城市”等生态气候品牌创建。以照金、香山、药王山、玉华宫等为试点,开展智慧旅游气象服务示范点创建。(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负责)

(八)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围绕服务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修复等,开展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实施水源涵养人工影响天气智能化提升工程,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布局,实现人影作业全覆盖。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地面固定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完成地面作业装备自动化改造,开展物联网智能作业站点和智慧一体化业务服务系统建设。充分发挥铜川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示范市建设成效,打造渭北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中心。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科学实验,不断提高作业科学性、精准性和安全性。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综合监管机制。(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负责)

(九)加快基层气象台站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继续实施基层台站设施提升改造工程,推进基层台站配套设施新建、改造和相关业务设备购置,解决基层台站设施老旧、功能运行不稳定以及办公环境较差等问题,重点完成耀州国家基本气象监测站建设,完成区县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气象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负责)

(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培育高素质队伍。推进研究与业务紧密融合,着力构建研究型业务体系,强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理念在气象业务中的深度应用。将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机理以及农业气象、生态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等研究纳入市级层面科技研发计划。将气象高层次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工程建设,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气象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设素质优良的专业气象人才队伍,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气象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负责)

三、保障措施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工作,把气象强市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组织协调,制定工作措施,夯实工作责任,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密切协作,合力推进铜川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负责)

(十二)加大支持保障。进一步完善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保障体制,建立健全稳定的气象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机制,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按照气象部门经费保障有关政策,落实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气象设备运行维护经费等,落实干部职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属地化管理政策。建立评价与考核激励机制。(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气象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负责)

(十三)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高水平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气象部门与其他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加快气象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将气象科技重点研发需求纳入市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谋划实施气象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气象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负责)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68-6016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

    提交表单获取招商政策汇编

    内容纠错

    提交

    最后一步,关注招商要参

    最新政策 | 产业周报 | 榜单排行 | 招行干货

    各类一手资讯,你想看的我们都有

    扫码或微信搜索“招商要参”,关注公众号